![]() |
![]() |
手機版 |
![]() |
當前位置:首頁 -> 時政 -> 媒體聚焦 |
【媒體關注】新華社記者王君寶|瞭望塔上的眼睛:一座塔·兩代人·三代情 | |
2025-07-29 新華社客戶端 | |
大家好!我是新華社黑龍江分社記者王君寶。 ![]() 今天,我想帶您走進小興安嶺北麓的密林深處,登上一座24米高的鐵塔。這里沒有璀璨的燈光,沒有如潮的掌聲,只有呼嘯的山風和望不到邊的林海。但在這里,一位女性用30年青春在96級臺階上踏出了百萬次守望的足跡——她是朱彩芹,龍江森工集團沾河林區第一位女瞭望員,一座被命名為“彩芹塔”的森林之眼的主人。 塔尖上的青春:蒙眼攀登的起點 1988年,22歲的朱彩芹和丈夫王學堂走進沾河林業局651瞭望塔。當24米高的鐵塔矗立在眼前,這個山里長大的姑娘第一次感到恐懼:“剛爬到第二節就頭暈目眩,死死抓住欄桿不敢動彈。”最終,丈夫用紗巾蒙住她的眼睛,一步步將她扶上了塔頂。 這一扶,扶出了30年的堅守: ——與風雪搏斗的日子:初春積雪深及半腰,他們連爬帶走8小時運送物資;隆冬塔上寒風刺骨,裹三層棉衣仍凍得發抖; ——25天火線生死記錄:1996年森林大火肆虐,她在塔上晝夜中轉千余條信息。干糧耗盡后,夫妻倆在爐灰里翻出干透的饅頭泡水充饑。當她帶著粘結成塊的頭發下塔時,恍如“野人”; ——生命的倒計時:2004年確診紅斑狼瘡,她拔掉針管沖上火場,在風雪中連續值守6晝夜,用沙啞的嗓音傳遞關鍵火情坐標。 為什么如此拼命?她的答案樸素如松濤:“防火是天大的事,這片林子是林區人的命啊!” 愛的接力:當“福山”呼喚游子 2014年,一封“家書”從大山飛往城市。已成為上海某酒店廚師的兒子王劉洋,讀到母親朱彩芹的信句:“如今有了通‘福山’的路,你愿意回來嗎?” ——她把奉獻半生的山頭稱為“福山”,這是務林人獨有的浪漫。 ——一邊是都市的繁華,一邊是24米高的孤寂。這個22歲的青年最終選擇回到林場,成為新一代瞭望員。當他獨自穿越5公里密林運送物資,當他在雷擊火爆發時精準定位煙點坐標,朱彩芹在兒子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。 更動人的續篇在愛情中綻放:兒媳徐盼,這名來自城市的大學生,為陪伴丈夫毅然踏上瞭望塔。當她在473塔架起設備,沾河林區第二座“夫妻塔”正式點亮——兩代夫妻,接續守護萬頃綠色。 從塔臺到觀禮臺:一粒種子的成長 2019年10月1日,天安門觀禮臺迎來特殊客人。朱彩芹拄著拐杖仰望國旗,淚如雨下。作為全國“最美職工”,她在東2區3排58號座位上,見證了此生最絢爛的煙花。 此刻她身后的故事正在生長: ——林區的精神坐標:她守護半生的651瞭望塔被命名為“彩芹塔”,成為當地林區的精神坐標; ——第三代的童年:孫女王劉安然在塔下呼喊:“爸爸快下來玩!”——正如三十年前王劉洋對母親的呼喚; ——科技的星光:兒子王劉洋用無人機巡護山林,兒媳徐盼開發煙點定位算法。新一代守林人用知識延續著父輩的忠誠。 尾聲:“綠色長城”的中國密碼 當我結束采訪離開“彩芹塔”時,朱彩芹指著滿山蒼翠對我說:“你看這片林子,每棵樹都是會呼吸的歷史。” 是啊,從蒙眼攀登的少女到共和國觀禮者,從干糧背簍到無人機巡航,這座鐵塔見證一個國家的生態覺醒: 它銘記著老一代的堅韌——30年傳遞百萬條信息,創造“零差錯”奇跡; 它鐫刻著新青年的選擇——王劉洋夫婦放棄都市舒適的生活,11年守護榮獲“全國撲火先進個人”; 它更昭示著人類與自然的和諧——當黨的二十大擘畫“天更藍山更綠”的藍圖,無數朱彩芹正將汗水灑在大地上。 此刻,松濤聲又起。在數萬林區人筑起的“綠色長城”上,在數十座瞭望塔交織的森林神經中,我聽見了歷史的回響:所有堅守終將綻放,每代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“福山”。 因為中國故事最磅礴的篇章,永遠書寫在平凡人滾燙的生命里!謝謝大家! 王君寶在第九屆亞冬會新聞發布會采訪現場提問。 王君寶在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賽場采訪寫稿。 |
|
![]() |
||||||
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 咨詢監督電話:0451-82622425 郵箱:sgzwgk@126.com 地址: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文昌街66號 黑ICP備:05002205號 |
||||||